中新网沈阳11月28日电 (李晛)11月28日,由中国侨联指导,辽宁省侨联、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开放与创新的辽沈大地”——2023海外华文媒体辽宁采访行在沈阳市启动。来自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埃及等国家和地区的15家海外华文媒体和5家涉侨中央媒体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11月28日,2023海外华文媒体辽宁采访行在沈阳启动。魏炯才摄
采访团团长、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在致辞中表示,当前,辽宁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经济运行增势持续巩固、整体回升向好,辽宁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蕴含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希望广大华文媒体朋友们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讲好新时代辽宁故事,向世界展示好开放与创新的辽宁。
辽宁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人选崔明在致辞中表示,希望海内外媒体朋友们,以此次参加辽宁采访行活动为契机,多在辽宁走一走、看一看,深入了解辽宁新变化、新发展、新机遇,感受这片热土的积极变化和蓬勃活力,并把亲身体验带回去讲给海内外朋友,大力宣传辽宁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加速崛起的美好前景,共同讲好新时代辽宁和东北振兴故事,让更多人关注辽宁、共享新时代东北振兴的重大机遇。
中共沈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志寰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的“国际沈”走出全球化的国际范儿,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流连忘返,还是沈阳。真挚地欢迎大家身临其境地走进沈阳,深入了解沈阳,近距离的发现这座城市的外表之美、内涵之秀,体会这座城市的发展力量和重塑辉煌的决心。希望海内外媒体报道展示沈阳转型发展的宏大场景,奋勇向前的万千气象。
在城市推介环节中,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刘壮野将沈阳的城市闪光点全维度地加以展示。
采访团成员、马来西亚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续炳义表示,团员们将用相机记录辽宁的美好瞬间,用手中的笔书写辽宁的感人故事,用脚步丈量辽宁这片神奇富饶的土地,用海外媒体人的思维与目光把辽宁的经济建设成果、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感人故事写出来,发出去,讲给你听、他听、世界听。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追梦中华·海外华文媒体采访行”首次走进东北、走进辽宁,在为期7天的行程中,采访团一行将寻着辽宁开放、创新的脚步,深入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实地采访,还将围绕沈阳的辽宁“六地”文化和重点文旅点位开展参观调研,以脚步丈量,用笔和镜头记录,把辽宁振兴故事讲给世界听。(完)
中新网太原11月28日电 (记者 李新锁)秋收过后,山西沁水的田野里就铺满了玉米秸秆,怎样减轻农民耕种负担,还能创造经济效益?今年,沁水县借助市场化手段,培育秸秆收储运经营主体,通过“秸秆养牛、养羊”等模式,给秸秆找到新出路。
28日,在沁水县红土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红土地公司”)的肉牛养殖基地内,饲养员驾驶着撒料车将混有秸秆的草料投放在食槽内,一头头西门塔尔牛整齐排列从栏中探出头来取食。而在不久前,这些草料还是铺在农田上的秸秆。
沁水县秸秆离田养牛,变废为宝。沁水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作为农业大县,沁水县每年种植玉米、小麦35万亩左右,年产秸秆17万吨。
沁水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山西的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沁水将丰富的秸秆资源转化为畜牧产业发展优势,推行“秸秆养牛”模式,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沁水县红土地公司负责人何立业介绍,“企业用收草机把各村的玉米秸秆收回来,用搅拌机搅拌后加上饲料,就可以直接喂牛了”。
得益于丰富的秸秆资源,红土地公司计划明年扩建2栋牛舍,养殖规模从160头发展到450头,收储秸秆面积从1500亩扩大到5000亩。
晋城市农村社会事务中心资源环境站负责人李阳表示,近年来,沁水县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县有养牛场100余家、年养牛量4000头;养羊场800余家、年养羊量19万头,年需秸秆量4.4万吨。
“过去,田间地头被随意丢弃的麦秆、玉米秆,如今成为牲畜的营养餐,不仅减轻了禁烧秸秆带来的环境压力,还为农民换来了真金白银。”李阳说,沁水县依托企业、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秸秆“收、储、运”市场化经营主体,现已申报主体9家,7家进行开工建设,2家完成土地平整。
沁水县秸秆离田养牛,变废为宝。沁水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作为秸秆回收、利用先行者,山西丰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沁丰表示,企业今年辐射服务了3个乡镇,涉及五六万亩土地,可回收秸秆约1万吨,毛收入预计在300多万元。
截至目前,沁水已完成秸秆离田6万亩,预计年底可达到10万亩,涉及12个乡镇,最终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收益约1500万元,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完)